1、玩具邮筒 (打一成语):
小贴士:“信”,别解为“信函”。
2、2016 (打一传统智力玩具):
小贴士:“二”加“一”加“六”等于“九”。
3、大海的儿子 (打一玩具):
小贴士:海洋的娃娃。
4、此起彼落 (打一玩具):
小贴士:跷跷板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重力加速度导致一上一下,高者重力加速度要大于低者,所以高者下降,同时在杠杆原理作用下将低者翘起来,如此循环。
5、脚儿尖尖肚子大,鞭子常常抽打它,越抽越打它越动,不抽不打它躺下。 (打一玩具):
小贴士:陀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作“干乐”,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
6、轻轻巧巧一堆砖,娃娃用它建家园,盖起房子不满意,挥手推倒重新建。 (打一玩具):
小贴士:积木有利于孩子发挥想象,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种类的积木共同搭建实物。有利于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7、独脚矮胖子,天天挨鞭子,鞭子抽一下,胖子转圈子。 (打一玩具):
小贴士:陀螺,从前多用木头制成,现代多为塑料或铁制。玩时可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直立旋转。
8、有个小东西,成天笑嘻嘻,晚上不睡觉,推倒又站起。 (打一玩具):
小贴士:不倒翁为空心壳体,重量很轻;下半身是一个实心的半球体,重量较大,不倒翁的重心就在半球体之内。下面的半球体和支承面之间有一个接触点,这个半球体在支承面上滚动时,接触点的位置就要发生改变。不倒翁始终用一个接触点站立在支承面上,它永远是一个独脚体。
9、独脚尖尖腰儿圆,绳子绕在身上边,挣脱束缚获自由,乐得地上转圈圈。 (打一玩具):
小贴士: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中国还出现了另一种有趣的玩具――竹片蜻蜓。这种玩具18世纪传到欧洲后,被西方人称为“中国陀螺”,可见,真正的陀螺比这更早到传到了国外。
10、脚尖身子圆,走路团团转,需要鞭子抽,越抽越欢喜。 (打一玩具):
小贴士:陀螺,是青少年们十分熟悉的玩具。传统古陀螺大致是木或铁制的倒圆锥形,玩法是用鞭子劈。
11、一条独木舟,两人对面摇,你起我偏落,你低我就高。 (打一玩具):
小贴士:跷跷板,一种多人(二人以上)参与的儿童玩具。坐在跷跷板上,一人坐一头,一个人上去,一个人下来。
12、一个公公精神好,从早到晚不睡觉,身体虽小力气大,千人推不到。 (打一玩具):
小贴士:不倒翁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儿童玩具,最早记载出现于唐代。不倒翁也可比喻某些善于应付环境而能长期保持自己权位的人,有贬义。
13、小公鸡,不会叫,飞上脚背跳几跳,小朋友见了嘻嘻笑。 (打一玩具):
小贴士:毽子起源于汉代,由古代蹴鞠发展而来。
14、三毛三毛,身体轻巧,爱蹦爱跳,一蹦老高。 (打一玩具):
小贴士:毽子,即毽球,古称抛足戏具,用鸡毛插在圆形的底座上制成的游戏器具。
15、独脚尖尖身体圆,绳索绕在身上边,拼命争脱得自由,只在地上转圈圈。 (打一玩具):
小贴士:陀螺是汉族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形状上半部分为圆形,下方尖锐,多用木头制成,玩时可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直立旋转。
16、有腿不会跑,有嘴不会咬,是马不吃草,宝宝和它好。 (打一玩具):
小贴士:木制的运动器械,略像马,背上安双环的叫鞍马,没有环的叫跳马。
17、看翎毛生得有限,身上带两个铜钱,你叫我跳上跳下,我叫你跑后跑前。 (打一玩具):
小贴士:毽子,又称毽球,古称抛足戏具,用鸡毛插在圆形的底座上制成的游戏器具。
18、一人牵一线,不怕大风吹我起,只怕大雨淋我身。 (打一玩具):
小贴士: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 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
19、小小公鸡不会叫,没有脚儿偏会跳,年老公公它不要,小朋友见了嘻嘻笑。 (打一玩具):
小贴士:毽子,又称毽球,古称抛足戏具,用鸡毛插在圆形的底座上制成的游戏器具。
20、一位姑娘好苗条,头重脚轻身子摇,两个耳坠左右甩,敲在脸上咚咚叫。 (打一玩具):
小贴士:拨浪鼓是一种古老又传统的汉族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拨浪鼓的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