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在广寒宫,睡在被当中;城里有座水晶宫,木家小姐在当中。 (打一食物):
小贴士:中国是冰棍的故乡,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代,皇宫里又有了类似现在冰激凌的食品,叫做冰酪。
2、生在青山青朵朵,爬岩爬坎去找我,找我回家吃饱饭,拿棵草草拴住我。 (打一食物):
小贴士: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3、泥里生出来,磨里转出来,盖个四方印,挑到街上卖。 (打一食物):
小贴士:豆腐一般用黑豆、黄豆和花生豆等含蛋白质较高的的豆类来制作。
4、土里生,水里捞,石头缝里走一遭,摇身一变白又净。 (打一食物):
小贴士:豆腐是我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在先民记忆中刚开始很难吃,经过不断的改造,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被人们誉为“植物肉”。
5、嘴对着嘴说,屁股手中提,白肉到了口,兄弟两分别。 (打一食物):
小贴士:瓜子,俗名叫边果。它的种类较多,有葵花子、海瓜子、白瓜子、吊瓜子、西瓜子、南瓜籽、黄瓜子、丝瓜子等。
6、金枝玉叶山上飘,流落人间冷水浇,仅仅为了一把米,被人绳索捆在腰。 (打一食物):
小贴士: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7、弯弯曲曲像弹簧,袋袋盒盒里面装,想要吃它很方便,只需要开水烫一烫。 (打一食物):
小贴士:方便面是通过对切丝出来的面条进行蒸煮、油炸,让面条形状固定,食用前以开水冲泡,溶解调味料,并将面条加热冲泡开,在规定时间内便可食用的即食食品。
8、本是土里生,又在水中长,虽有簸箕大,称称没几两。 (打一食物):
小贴士:豆腐皮是汉族传统豆制品,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有多种名菜。
9、去种没有种,去锄没有垅,生吃嘎嘣响,熟吃没声音。 (打一食物):
小贴士:盐能提供大量的钠,对人体来说,钠扮演多种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促进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神经脉冲的传播以及肌肉收缩,还能调节激素和细胞对氧气的消耗、控制尿量生成、口渴以及产生液体等。
10、清水里得病,石头上送命,锅子里开花,木头上分家。 (打一食物):
小贴士: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相传是在公元前164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
11、四角尖尖,中央围腰,相牵相伴落水死,起来脱衣裳。 (打一食物):
小贴士: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12、白糖梅子真希奇,也没核儿也没皮,正月十五沿街卖,过了正月没人提。 (打一食物):
小贴士: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13、格子里,格子外,格子里长的花蜡菜,又好吃,又好卖,一不臭来二不坏。 (打一食物):
小贴士:蜂蜜是糖的过饱和溶液,低温时会产生结晶,生成结晶的是葡萄糖,不产生结晶的部分主要是果糖。
14、颜色青又亮,好似水一样,不能沉水底,只能浮水上。 (打一食物):
小贴士:植物油初始时大概多用于点灯照明或作为战争中的燃烧物使用。
15、古怪古怪真古怪,哪个想吃解腰带。 (打一食物):
小贴士: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16、生在世上嫩又青,死时要被火来熏。死后再被开水烫,要说苦命真苦命。 (打一食物):
小贴士: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17、一群白鹅,浮水过河,用桨挑起,送到庙里。 (打一食物):
小贴士:饺子,又名水饺,原名“娇耳”,是中国汉族古老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18、一物生得白粉团,忽然得病受风寒,面带忧愁身乏懒,浑身好像乱箭穿。 (打一食物):
小贴士:冻豆腐是北方人的发明,就是把豆腐冷冻以后再食用。
19、壳生在山里,肉长在田里,绳绑在腰里,最后扔水里。 (打一食物):
小贴士: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20、水里生,水里长,簸箕大,没四两。 (打一食物):
小贴士:豆腐皮营养丰富,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据现代科学测定,还有铁、钙、钼等人体所必需的18种微量元素。